健康家居小貼士
沒有提示信息
信息來源:第一健康 閱讀 (545) 2017-08-08
“床墊、枕頭、沙發(fā),拿著放大儀器看,密密麻麻的螨蟲能讓你寧愿睡地板,也不睡床墊”“枕頭用3個月就必須扔掉,里面全是螨蟲”……進入潮熱的夏季,這些關于家里“螨蟲成災”的說法想必你聽過,而一些商家的除螨產品廣告也頻頻以此為賣點。螨蟲究竟是何方神圣讓人又懼又怕?我們的家中真的“螨蟲成災”嗎?
螨蟲和蜱蟲同屬于蜱螨亞綱,這是節(jié)肢動物門蛛形綱中的一個亞綱。在顯微鏡下,螨蟲的外形近似蜘蛛,但比蜘蛛小得多,身體大小一般在0.5毫米左右,有些不到0.1毫米。目前,世界上已發(fā)現(xiàn)的螨蟲有5萬多種。
螨類滋生的重要條件是適宜的溫度、濕度和食物。在地球上,螨蟲的生存領域遍布地上、地下、山水中,以及生物體內外,可以說是無處不在。在居室環(huán)境中生存的螨類有40余種,其中,與人體健康相關的有10余種,包括塵螨、粉螨、蠕形螨、疥螨等。
大家最為熟悉的塵螨主要以人的汗液、分泌物、脫落的皮屑為食,繁殖速度極快。它們分布在地毯、沙發(fā)、毛絨玩具、被褥、坐墊、床墊和枕芯等處。粉螨則主要在貯存的食品和糧食中繁殖;蠕形螨寄生于人的毛囊和皮脂腺中,如鼻、耳、頭皮、前胸、后背、耳道等地方;疥螨可寄生于人和哺乳動物的皮膚表層。
總體來看,由于床墊、沙發(fā)、被褥和枕頭與人體接觸時間較長,溫度和濕度相對較高,且具有螨蟲喜食的人體皮屑,因而螨蟲滋生率最高。此外,現(xiàn)代居室常用絲絨材質的落地窗簾,不易洗滌,往往會積聚或吸附灰塵;若是人造織物,由于靜電作用還可能吸附棉花短纖維、羊毛短纖維以及人體脫落的皮屑。這些天然植物纖維和人體脫落的皮屑,均是塵螨的理想食物,所以居室中的螨類也能在窗簾上棲息、繁殖。
我們對于螨蟲的認識,其實是從臉部開始的。研究顯示,約60%的人的面部都有螨蟲。這類螨蟲叫蠕形螨,多寄生于人的臉部或其他部位的毛囊、皮脂腺內,吸取細胞內營養(yǎng)物質和皮脂腺分泌物,破壞正常細胞。
由于螨蟲的刺激及其排泄物的化學性刺激作用,被寄生的部位可出現(xiàn)毛囊擴大、血管擴張、纖維組織增生等問題,皮膚還會出現(xiàn)紅斑、丘疹、肉芽腫、膿皰和瘙癢等現(xiàn)象。像酒渣鼻、皮膚粗糙、毛孔擴大、繼發(fā)感染、痤瘡、口周炎、瞼緣炎、皮損、脫發(fā)和外耳道瘙癢等癥狀,實際都與蠕形螨感染高度相關。
但要說起螨蟲對人體的危害,就不得不提到“過敏”。近些年許多研究都指出,居室螨類是室內重要的過敏原,可引起螨性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異位性皮炎和慢性蕁麻疹等。以塵螨為例,它們的尸體、排泄物、蛻下的皮殼等均是過敏原。國外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塵螨的排泄物中有5種蛋白質,都是過敏性哮喘的主要過敏原。
而且,螨類還可寄生于人體內。它可通過日常飲食或呼吸,進入并寄生于人體的消化道或呼吸系統(tǒng),引起腸螨病和肺螨病。
腸螨病通常是因食用螨蟲污染的食物,如過期放置的餅干、糕點等發(fā)病,其癥狀是腹瀉、嘔吐,偶有便血甚至腸道潰瘍。肺螨病通常發(fā)生于36歲至45歲之間的男性,他們主要是哮喘患者或從事藥材、糧食、飼料加工、養(yǎng)雞場、家務勞動等行業(yè)的人,這類人群的患病原因主要和職業(yè)接觸有關。其癥狀與肺結核和支氣管炎等疾病相似,出現(xiàn)咳嗽、咳痰、咳血、氣喘和胸悶等。在少數(shù)情況下,螨蟲會寄生于泌尿系統(tǒng),形成泌尿螨病等,主要表現(xiàn)為尿道炎癥,癥狀輕重不一。有時,螨蟲也會成為致病菌的傳播媒介,傳染羌蟲病、流行性出血熱、鼠型斑疹傷寒、弓形蟲病、立克次體病和狂犬病等。
雖然說了這么多關于螨蟲的危害,但也要提醒大家,正常家居環(huán)境中是避不開螨蟲的。
實際上,與我們共存的其他微生物比螨蟲還要多,如細菌、微生物,它們的細胞數(shù)量甚至多于人體細胞的數(shù)量。同樣,生活在家庭里的桿菌、球菌比螨蟲多得多。因此,螨蟲只是和人共同生存的微生物之一,日常生活中,沒有必要過度擔心螨蟲的存在。
有一種情況除外,如果經醫(yī)生診斷,家中有易感人群,就要盡量減少螨蟲的存在。易感人群是指有螨蟲過敏癥的人群,比如,哮喘患者、過敏性鼻炎患者、異位性皮炎患者、慢性蕁麻疹患者、過敏體質嬰幼兒。在這幾類易感人群中,明確查出螨蟲為過敏原之一的不在少數(shù)。
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,螨蟲是自然界微生物中的一種,目前無法完全去除它的存在。從家居衛(wèi)生環(huán)境的角度,我們可以采取定期打掃衛(wèi)生,清除積灰,清洗床上用品等方式控制其數(shù)量,預防因其過度繁殖帶來的螨蟲皮炎、螨蟲過敏癥等健康問題。至于“枕頭用3個月就必須扔掉”這種說法,則過于極端,完全沒有必要。
對于易感人群來說,預防螨性疾病的關鍵在于減少和清除居室環(huán)境中滋生的螨類,將螨蟲環(huán)境控制在低于100只/克室塵或0.6毫克螨/克室塵的標準。當然,這是需要專業(yè)檢測結果才能得知的,大多數(shù)人能采取的防螨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1、保持室內通風干燥
平時注意通風和換氣。當大氣相對濕度低于60%或糧食含水量小于12%時,粉螨就不能在這種環(huán)境條件下存活。
2、每周定期清除灰塵
每周清除室內灰塵一兩次,讓攜帶螨蟲及其他霉菌的灰塵無法飄散于空氣中。床下、沙發(fā)下、衣柜下等陰暗角落要經常打掃,消除螨類生存的小環(huán)境。
3、勤洗床上用品
被套、枕套等床上用品要勤洗,水溫55℃為宜,并在陽光下曬干。不能用水清洗的被、褥物品要定期除塵,最好在太陽下晾曬??蛇x購人造纖維、泡沫塑料或人造海綿填充的床墊、沙發(fā)、枕頭,因其缺乏營養(yǎng)物質和經過消毒,螨蟲不能在其中生長、繁殖。
4、選擇純棉窗簾
窗簾可選用光滑、輕薄且容易洗滌的純棉面料。純棉面料不易吸附灰塵、人體脫落的皮屑和人造短纖維等物質。臥室最好不用塵螨最喜歡聚居的地毯。
5、糖和餅干別儲存太久
食用糖儲存太久會有甜果螨繁殖,存放餅干等食物的盒子會有粉螨聚集,切記不要把糖盒和餅干盒放在床邊。
6、除螨儀器作用有限
市場上的除螨儀以紫外線除螨儀、強吸力除螨儀居多。紫外線除螨儀使用得當能殺死部分塵螨,但殺死的塵螨殘肢需要吸出,不然仍會留在床上用品內作為過敏原侵蝕人體皮膚。強吸力的除螨儀可將藏在床褥和床墊深處的塵螨食物(皮屑、食物殘渣等)、塵螨排泄物吸出,通過破壞螨類的生存條件達到部分除螨的目的。但無論是紫外線除螨儀還是強吸力除螨儀,都是針對物品淺表的螨蟲才有用,而對邊角、縫隙、織物深層的螨蟲均作用有限。
健康家居小貼士
四個清潔失誤易致病
大家都知道花費時間清理地板、灶臺等“明顯”的地方,卻忽視了“隱藏”起來的衛(wèi)生死角。我們總結出“4個常見的清潔失誤”,提醒大家注意。
失誤1:不每天清水槽。水槽是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細菌滋生的完美環(huán)境,會污染食物或廚具,導致家人生病。大多數(shù)人清潔水槽的頻度都不達標,建議每次洗完菜或碗筷后,用海綿和中性溫肥皂水徹底清理水槽。
失誤2:不清洗洗碗機。使用洗碗機的家庭越來越多,其一旦殘留肥皂沫、食物渣等,極易發(fā)霉和滋生細菌。這種情況下再反復使用會讓人嗓子痛、咳嗽,嚴重時甚至誘發(fā)呼吸疾病。建議每次用完后,先清除洗碗機里的食物殘渣,然后將洗碗機轉到最高溫檔空轉消毒,防止霉菌滋生。
失誤3:忽略觸摸最多的物件。手機、電話聽筒、遙控器、電源開關、門把手、鍵盤和鑰匙串,這些是手經常光顧的地方,手上的油污和細菌也喜歡沾染它們,使它們成為傳播病菌的媒介。建議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,改掉邊吃東西邊打電話或操作電腦的壞習慣;也可給它們穿上合適的“外套”,并定期清洗。
失誤4:不請專業(yè)人士打掃。建議每1~3個月請專業(yè)人員打掃一次,確保做到深度清潔、所有角落衛(wèi)生達標,這樣平日自己做衛(wèi)生也會更加輕松。
買日化品,躲開致癌物
國外媒體近日報道稱,洗發(fā)水、香皂等洗浴產品中可能暗藏致癌化學物質二惡烷,美國兩位參議員目前正大力呼吁洗浴產品中禁止添加此成分。另外,防曬霜、化妝品、洗手液、牙膏、護膚乳中也曝出含有有毒化學物質氧苯酮、苯氧乙醇和甲苯。
為保證日化品的安全性,大家購買時還需注意以下幾點:
1.買前注意成分表。選擇成分比較簡單、盡可能規(guī)避以上物質的產品。
2.優(yōu)先選擇天然成分。洗衣服最好選天然皂粉,防曬霜或護膚品建議選綠茶、蘆薈等天然植物萃取的。孩子和孕婦尤其要注意。
3.選香味舒適淡雅的。氣味太香的護膚品大多含有合成香料,化學成分復雜。而且很多產品會加精油提升功效,可由于天然精油價格很高,考慮到成本問題,有些廠家通常會使用廉價的合成香料。因此,購買時可通過聞味道,看香味是否舒適淡雅來判斷產品質量的好壞。
4.從正規(guī)渠道購買正規(guī)產品。正規(guī)商家會嚴格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標準生產和銷售,但“三無”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。洗護用品最好別網(wǎng)購,建議去實體店現(xiàn)場試用和購買。
家里四個地方要放地墊
地墊雖是家中一件很不起眼的物件,但作用可不小。中國室內裝飾協(xié)會副會長宋廣生表示,一般而言,建議最好在家門口、浴室外、廚房、臥室四處地方擺放地墊,不僅能起到防塵、保潔的作用,關鍵時刻還能防止意外發(fā)生。
第一健康提醒,地墊一定要經常清洗。一般情況下,建議每個月清洗一次,尤其是門口地墊,不然反而會成為室內空氣的污染源。具體方法是:找一個空曠的環(huán)境,先將地墊的灰塵抖出來,抖的時候盡量戴個口罩;然后將其放在水龍頭下,倒上適量的清洗劑或消毒劑進行沖洗,縫隙部分可用刷子處理;洗完后的地墊放于干燥、通風處懸掛晾曬,待徹底晾干后再放回原位。
(綜合自北京日報、生命時報)